朋友, 友情和我
憋了很久,也想了好久,还是决定把这篇在学校发牢骚的文章发出来。
很多时候,我都在思考什么是朋友,然而每次得到的结论总是”我没有朋友”,于是有很多次我会将”朋友”的标准下滑,即”同学”是”朋友”,”志同道合的熟人”是”朋友”,来往密切的人是”朋友”。
然而我却从朋友那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,这不得不让我思考一个问题,朋友之间会给彼此带来伤害吗?我寻找的朋友是我的知音吗?或许我真的要对朋友这个概念重新认识一下。
我这人经常听歌,而对于朋友的标准也来源于歌曲中。
情同两手 一起开心 一起悲伤
彼此分担 总不分我或你
你为了我 我为了你
共赴患难绝望里
紧握你手
朋友—— 谭咏麟 《朋友》
小时候听歌听的是旋律,现在里面的歌词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。
我对朋友的认识向来是给人幸福的,互相包容的,兴趣相投的等等,但是受限于我的性格,我一直找不到这种人。
有时候我从哪里结交到一个人,一开始和Ta交流融洽,会分享心事和自己的认知,那时我认为我找到了理想的朋友,后来我才渐渐发现,我是错误的。
我在清理好友列表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疑问,这个人是谁?为什么我会选择添加Ta为好友?抱着这些疑问,我删除了70来个好友账号,然后看到好友列表除了同学和我自己之外,只有10个人。
这10个人里面还有几个我是没有印象的,这可能是由于人们经常更换昵称和头像所致,但是更多的是我找不回来与他们的聊天记录,不知道以前我和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,是点头之交?还是知音?于是我只能通过他们的QQ空间试图找到些什么,最终也没有任何发现,于是随手删除了他们的账号。
看着空荡荡的好友列表,我不禁在问自己:“16年了,我到底交了几个像样的朋友?我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去经营我的友情?”
16年来,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情,并没有人去找过我交朋友,我也没去找过任何人交朋友,也许交往频繁同学们是朋友,这样想,好像也只有初中的那些同学算得上,而他们现在也各奔西东,不怎么联系过,想要再联系,也没有话题。
然而在我十六岁生日之前有一个人,他找我交朋友,我非常开心,接受了他的请求,他是个高中生,为成绩和兴趣之间的选择苦恼,故而常常找我问问题,问我应该选择成绩还是兴趣?我向来拿不定主意,但是他却给我发了语音,语音里面透露他悲伤的感情,于是我怎么想都要想出个答案来,于是我回复了几句,也忘了具体是什么。到了现在,我试图找回原来的聊天记录,才发现他删了我的好友,我也不想去加回来,毕竟现在人家专注的是学习。
也许是我的性格把我关在了一个人的笼子里,我很少(自信点: 没有)把心事透露给别人,因为我怕别人承受不了“折磨”,直到去年,我遇到一个人,我们互相说心事,说完之后,心情畅快,那时我意识到有一个能交心的友人是那么幸运。
到了高中,我开始去创造能交心的友人,结果呢,好感度还没上来,就分了班,没办法,每天下课去找,结果发现我俩的政治立场不同,我谈心事,他便把原因扩大到国家,告诉我建议出国,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,最终也变成了个交往机器,只是偶尔坐在一起吃饭而已。
没有交心的友人,我转向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,我时常下课去找隔壁班的伙伴找他唱歌,去找隔2个班的伙伴交流电台趣闻,这是快乐的,但是具有时效性,每每只在每周开始的时候能谈上长的时间,后来即使两人站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可谈了的。
但是让我欣慰的是,我遇到了个饭堂阿姨,可能是她见我来她这吃饭的次数较多,她知道了我平常吃什么,使我每次去她那里,尽管刷脸就可以吃到套餐,有时还会有一些额外饭菜,我从心里对她表示感激。尽管不是朋友,但是胜于我所认为的”朋友”。
我在语文报上读过一篇文章,非常触动我,导致我萌生了想要写这篇文章的想法:
我们的社交圈子在扩大,交往常常目的明确,点个头的熟人渐渐多了,交心的友人却渐渐少了 —— 住在手机里的朋友 - 梅园
的确,我发觉自己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经营友情,我遇到过一起玩游戏的好友,也结交过志同道合的伙伴,结识了玩得来的同学,这些人加起来其实并不少,而我却没有好好去经营这些友情。
如何在为数不多的时间去经营友情,这是我一直要去研究的。